從四年海廢快篩調查(2018-2021)了解台灣海岸垃圾變化

從2018年我們在環團時啟動的海廢快篩調查,2020年起受環保署委託持續調查,如今已邁入第四年。過去三年來我們發現:

1. 全台海廢減少,以離島最明顯

從環團2018-2019年的台灣本島海岸快篩調查,以及2020-2021年受環保署委託的台灣本島與離島海岸快篩數據,我們以2021年在多處海岸量測不同海廢類型之體積重量換算係數後,計算過去三年的全台灣海廢重量變化。發現三年來海岸上的海廢持續減少,而又以離島減少最多,2021年較2020年減少一半以上。顯示向海致敬政策,與民間團體的持續投入清理,確實讓海岸變乾淨了!

2. 台灣海廢以廢棄漁具約占七成

從2020-2021年兩年數據,我們發現台灣海岸上的海廢以廢棄漁具,約占整體七成。若只看離島,漁業廢棄物的比例超過八成。其中又以發泡浮球(如保麗龍、碰墊、泡棉浮球)、漁網繩索與硬塑膠浮球占比最多。

3. 分析塑膠瓶罐來源,以中國占六成最多

2021年,我們在全台10處海岸調查550個塑膠瓶罐的製造地、製造日期、用途、內容物、是否有生物附著等資訊。扣除標籤斑駁或脫落的無法辨視瓶罐(約占15%)後,我們發現來源地以中國占六成最多,台灣36%次之。另外,近五成的瓶罐為三年內製造,而台灣製造的瓶罐最快23天出現在海邊,成為海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