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海洋廢棄物不可不知的10件事

什麼是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

海洋廢棄物(marine debris/marine litter),或是海洋垃圾、海廢,指的是在海洋或海岸環境中,被丟棄、扔掉或遺棄的任何持久的、人造或加工過的固體材料。海洋廢棄物(海廢)包含曾被人類製造或使用的物品,因有意或無意的、直接或間接的被丟棄在環境中,最後隨著河川、下水道、暴雨或風,或在海上因惡劣天候而遺失或掉落,最後溢流到大海或海岸上。

大部分的海廢為塑膠,這些塑膠垃圾的污染對海洋環境造成無遠弗屆的影響,威脅了海洋環境、海洋生物的健康、食品安全、航行安全、人類的健康、濱海旅遊等等,更加劇氣候變遷。隨著人類繼續增加對各種塑膠製品的使用,可預見的是未來海上與海岸的海廢將持續增長,但是,絕大多數海廢的分解速度非常慢,因此,這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環境危機。

海洋廢棄物的種類有哪些?

所有人類製造的物品都可能成為海洋廢棄物。根據國際淨灘行動(The International Coastal Cleanup,ICC)的紀錄表,以件數計算海廢的話,跟日常生活相關的垃圾,以菸蒂、塑膠瓶和食物包裝的數量最多。另外,還有漁業相關的廢棄物,如浮球、漁網、魚線、蟹籠;農業相關的遮光網、肥料袋、水果網袋等;以及營建相關的廢棄物如磚塊、磁磚、瓦礫等。

海廢可說是什麼都有、什麼都不奇怪。在台灣海岸上,曾發現冰箱、錄影帶、驗孕棒、土地界標。在其他國家海灘上發現的奇怪東西還包括:滑板車、雪橇、平底鍋、小丑假髮、滅火器、聖誕節燈飾、洗衣機、吸血鬼假牙(?)、沙發、六輪高爾夫球車等等。

海洋廢棄物是從哪裡來的?

海洋廢棄物的來源包含陸地、海洋跟因災害產生的廢棄物。

陸地來源的海廢來自陸地上發生的人類活動,包含沒有妥善處理的垃圾,像是從海岸或河岸附近的掩埋場散逸,或不法傾倒的垃圾流出到環境;遊客在海濱遊憩區或風景區亂丟垃圾;被風吹走的垃圾;以及極端氣候事件例如暴雨或洪水,都會把小型和大型垃圾沖入海洋。

海洋來源的海廢,最主要的有各種廢棄或丟失/遺失的漁具(abandoned, lost or discarded fishing gear,ALDFG),另外還有各種船隻產生的垃圾、海上養殖的網具或工具。海上事故和意外也會讓船隻或海上平台沉没或遺失貨品;以及合法或非法傾倒的垃圾。

因災害產生的海廢,包含像是天災(例如311東日本大海嘯)、颱風、颶風和暴風雨,甚至連房屋、校舍、車輛跟船隻都會被捲入海中。

哪邊排放最多海洋廢棄物?

根據Meijer等人2021年發表的研究,以全世界各大洲排放到大海的塑膠垃圾重量來估算,以亞洲占81%最多,非洲8%、南美洲5.5%、北美洲4.5%、歐洲0.6%與大洋洲0.4%。這個結果應該不會讓人太意外,全世界有六成的人口都居住在亞洲,而前十大排放最多垃圾入海的河流也全都位在亞洲(菲律賓、印度跟馬來西亞)。

以國家來看,菲律賓占全世界塑膠排放入海的36%,為全球第一。這也跟前十大排放最多垃圾入海的河流,菲律賓就擁有其中7條有關。此外,菲律賓有上千個小島,主要的人口都居住在海岸附近。前10名排放最多垃圾入海的國家,有7個位於亞洲。在菲律賓之後分別是印度(12.9%)、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巴西、越南、柬埔寨與泰國。

要怎麼知道各國排多少垃圾到海裡?這個問題需考量三個因素,也就是人口量、垃圾處理的情況,以及未妥善處理的垃圾流入河川或海洋的可能性。富裕國家通常消費更多塑膠製品,產生許多塑膠垃圾。但在富裕國家,垃圾處理較為完善,經常以焚化和回收處理垃圾,或是將垃圾送到良好管理的掩埋場,垃圾比較不容易溢出到環境當中。而在中低收入的國家,不一定有垃圾收集或回收的管道,可能也缺乏垃圾處理的設施(像焚化爐)。垃圾經常露天堆置,或被丟棄到河川或海岸,或即使有掩埋場也是露天開放的,垃圾因而有較高的可能進入海洋。

參考資料:Meijer et al. (2021). More than 1000 rivers account for 80% of global riverine plastic emissions into the ocean. Science Advances.

海洋廢棄物對生物的影響?

海洋廢棄物會危害海洋保育物種,例如海鳥、鯊魚、海龜與鯨豚。生物可能會因為受海洋廢棄物(例如漁網、漁線)纏繞,或因吞下海洋廢棄物而溺水、受傷(例如胃穿孔)、挨餓,最後導致受傷或死亡。

海龜、鯨豚與海鳥可能被海廢纏繞,因而行動受限、饑餓、感染、斷肢、嗆水或溺水與窒息。海鳥會被漁線、破碎的漁網、塑膠包裝帶其他海廢纏繞,使牠們沒辦法快速離開水面,減弱牠們捕食或躲避天敵的能力,或海廢可能嚴重阻礙牠們的循環,導致窒息或死亡。一旦鯨豚或海龜被漁線、漁網與繩索纏上,這些魚線繩索會嵌入牠們的皮膚,傷口因此感染,甚至導致牠們的鰭或尾巴因此受損或斷裂。

海洋生物有時會將塑膠垃圾,包括塑膠袋、橡皮、氣球和糖果包裝誤認為獵物而吞下,但這些垃圾會導致消化系統阻塞。由於在海水中長時間浸泡的塑膠袋會產生類似海藻的氣味,海龜常會誤食而吞下。海鳥則會把塑膠原料和塑膠浮標,誤認為魚卵和甲殼動物而吃下肚;過去也有在擱淺而死的鯨魚胃裡發現塑膠垃圾。

學者Gall與Thompson(2015)統計,至少有690個物種曾接觸過海廢,其中有至少17%因海廢纏繞或誤食海廢的物種,是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近危(Near threatened)或瀕危等級。92%接觸海廢的物種,實際上是與塑膠垃圾接觸。至少10%接觸海廢的物種曾吞入/吃下微塑膠。

參考資料:Gall, S. C., & Thompson, R. C. (2015). The impact of debris on marine life.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92(1-2), 170-179.

哪裡海洋廢棄物最多?

每年有800萬到127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但從海面觀察到的垃圾僅僅只有1%。垃圾進入海洋後去了哪裡?這一直是科學家希望解答的問題。而近來研究發現,當垃圾進入海洋後,有九成的海廢會被海洋大氣作用(例如往海岸方向的司托克漂移Stokes drift,或往海岸吹的風)帶回海岸上。換句話說,海岸地區很可能是海廢的匯聚地(sink),大件的海廢上岸後,常擱淺在海濱高潮線上的植物叢中。特別是容易被風吹動的保麗龍、浮球與寶特瓶。

參考資料:Olivelli, A., Hardesty, B. D., & Wilcox, C. (2020). Coastal margins and backshores represent a major sink for marine debris: insights from a continental-scale analysi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 15(7), 074037.

太平洋上有一座塑膠島嗎?

沒有,世界上並不存在一座塑膠垃圾組成的垃圾島。先前研究指出,當垃圾進入海洋後,在海平面漂浮的海廢只有1%,就連在海面垃圾濃度最高的太平洋垃圾帶(The 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都很難用肉眼觀察到海廢,因為,其實大部分都已碎裂成微塑膠。與其說是塑膠島,不如以塑膠濃湯,或塑膠霧霾來形容。

有什麼法律禁止海洋廢棄物嗎?

從聯合國到區域與各個國家,在不同層級都有不同的規範與倡議的行動。以下從聯合國層級,到區域的倡議,最後到各國的政策來說明:

2011年,聯合國環境總署(UNEP)發佈《檀香山策略(The Honolulu Strategy)》,奠定治理海廢的基本架構。2021年在環境大會(UNEA)上通過「終結塑膠污染」的決議,在2024年產出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國際公約,內容將包含化學品與廢棄物的妥善管理,以及提昇循環經濟。

區域上則有一些區域型的海廢行動方案,例如地中海、大加勒比海、西北太平洋等等。而國際領袖們(如工業國會議),過去也有在G7或G20的會議上通過對海廢相關的宣言,例如2019年在日本G20峰會上發佈的「2050藍海願景」。區域型的倡議通常是一個較遠或較大的概念,由各國自願簽署或遵守;但由於沒有法律約束力,即使沒有達成目標,也沒有相關懲罰。

目前有許多國家都有針對海廢的行動方案,南韓是最早發佈海廢行動方案的國家,後來奈及利亞、印尼、巴西、日本、越南、巴拿馬、貝里斯與馬來西亞亦陸續發佈。美國雖然沒有國家級的行動方案,但各州或地區也有針對當地所制定的行動方案,像夏威夷在2006年就已推出第一版海廢行動方案。而臺灣是在2018年,在環保團體與環保署的共同推動下發佈《臺灣海廢治理行動方案》,後來也加入漁業署與海保署,定期與海廢治理平台討論。

淨灘可以減少海洋廢棄物/海洋垃圾嗎?

可以!海洋垃圾分佈在海岸、海洋與海底,考量投入的成本與清理的垃圾量,相較於出海撈垃圾與前往深海打撈,淨灘是三者當中成本最低、清理量最高的移除方法。不過,海廢是一個沒有國界的污染議題,清理(淨灘)只是其中一種手段,還需要綜合考量,透過不同權益關係人的共同合作。從源頭減少塑膠生產量、重新設計產品、改變現有的消費行為、強化垃圾處理(例如加強回收、增加物品與材料的循環經濟、減少垃圾流出環境)等等,另外還包括制定有約束力的法規、有效的執法,與提昇民眾的意識,皆是減少海廢的方法。

要怎麼解決海洋廢棄物問題?

考慮塑膠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我們必須超越廢棄物管理的思考,從設計到基礎設施和家庭消費行為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設計。政府、研究機構和產業界需要共同合作,重新設計產品,並且重新思考消費與廢棄物的處理方式,來減少塑膠廢棄物的產生量,也減少來自塑膠原料、合成纖維和輪胎所產生的微塑膠。而消費者和社會必須朝向更永續的消費模式。另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創新資金,為政策制定者、製造商和消費者提供所需的證據,以實現技術、行為和政策解決方案,解決海洋塑膠污染問題。

一般人可以怎麼做來減少海洋廢棄物?

 即使是一個人,也可以用行動來減少海廢!

「每一次消費,都是在為地球投票!」你可以從檢視自己日常生活使用多少塑膠開始,接著,你可以從以下的個人行動來幫助減少海廢。例如:使用購物袋來取代塑膠袋、用自己的環保杯購買咖啡或飲料、用自己的容器購買食材、重覆使用塑膠袋等等。

另外,你還可以參與淨灘,或乾脆自己辦淨灘!還有,支持對的立法和規範,例如循環經濟的框架、減塑政策、加強回收的措施,以及強化廢棄物處理的系統。最後,還有支持研究調查,有許多的非政府組織或研究機構都致力於減少海洋中的塑膠污染,你也可以加入他們的行列或贊助支持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