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膠(塑膠微粒 / 微塑料)小學堂

什麼是微塑膠(塑膠微粒/微塑料)?

依據尺寸可將塑膠垃圾初步區分為三類型:一是不用顯微鏡就可肉眼看見、粒徑大於25mm的大塑膠(macroplastic),以及粒徑介於5-25mm的中塑膠(mesoplastic),與粒徑小於5mm、芝麻般大小的微塑膠(microplastic)。

從微塑膠產生的方式,則可分為初級微塑膠(primary)跟次級(secondary)微塑膠。初級微塑膠指的是以人工方式生產出的微小塑膠或塑膠微粒,例如添加到化妝品或磨砂膏裡的塑膠柔珠(microbead),以及外形像香香豆,其實是用來製造各種塑膠製品的塑膠原料(pellet)或樹脂原料/塑膠脂粒(nurdles)。

次級微塑膠是塑膠製品因外力磨損;或因紫外線照射、波浪拍打而碎裂;或是因摩擦、切割、洗滌而脫落,因而產生的微小塑膠碎片。大件塑膠碎裂或崩解成微塑膠的過程通常需耗費幾個月甚至好幾年。

微塑膠是怎麼產生的?

微塑膠主要來源包含家庭與一般日常生活、道路、產業與自然分解。

家庭生活中,洗衣機的每次洗滌,都會使人造纖維的衣物掉落微塑膠纖維。另外,有些洗浴產品如洗面乳和磨砂膏,若在產品製造過程中添加人造的塑膠柔珠顆粒,也會隨著家庭污水流出。而許多食品的塑膠包裝與塑膠玩具,皆會在使用過程中因磨擦而產生微塑膠。

道路交通方面,全球每年有600萬噸因輪胎磨損產生的微塑膠;在歐美,每年因輪胎磨損產生的微塑膠就超過200萬噸。而在產業端,漁業與水產養殖使用的保麗龍、在工業中的切割與打磨,以及從塑膠工廠或貨輪逸散的塑膠原料,皆會產生微塑膠。最後,是各種塑膠製品因紫外線、外力或時間,而導致脆化或崩解成微塑膠。

資料來源:Kole, P. J., Löhr, A. J., Frank G.A.J. Van Belleghem, F. G.A.J., and Ad M.J. Ragas, A. M.J. (2017). Wear and Tear of Tyres: A Stealthy Sourc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4(10), 1265.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4101265

微塑膠有哪些類型?

微塑膠可依據其形態,分為碎片(fragments)、發泡(foamed plastic or expanded polymer)、原料(pellets or nurdles)、薄膜/膜狀類(foil or film),與纖維(fibers)。

什麼地方有微塑膠?

除了海鮮,微塑膠已經出現在自來水、瓶裝水、啤酒、蜂蜜和食鹽中,從聖母峰到深海都有微塑膠,世界各地收集的所有海洋樣本(包含北極)中也都有微塑膠。研究估計,在海床上有超過1400萬噸的微塑膠。

微塑膠有什麼影響?

據研究指出,人類每天估計從各種飲食來源吞下106至142個微塑膠,包含食鹽、瓶裝水、啤酒、海鮮等。也可能透過呼吸空氣,每天吸入97至170個微塑膠。不過進入人體的微塑膠量,會因為所在地區、生活形態、年齡和性別等條件有所差異。目前估計每週每人平均會攝取0.1至5克的微塑膠,而每10克的排遺中就含有20個微塑膠。

生產塑膠材料時使用的幾種化學物質已被證實具有致癌性,會干擾人體的內分泌系統,導致發育、生殖、神經和免疫系統方面的疾病,這對人類和野生動物都有影響。最近,科學家在人類胎盤中也發現微塑膠,但仍需進一步研究,來確定這是否是普遍存在的問題。

資料來源:Cox et al. 2019: Human Consumption of Microplastics. Env. Sci. Tec. 53: 7068-7074.

Schwabl et al. 2019: Detection of Various Microplatics in Human Stool. Ann. Int. Med. 1.October 2019

若擔心海鮮被微塑膠污染,食用海鮮安全嗎?

已有多種海鮮中發現微塑膠,但污染程度因物種和區域而異。有毒污染物也會因長期接觸海水而聚積在塑膠表面。當海洋生物吞食塑膠碎片時,這些污染物會進入其消化系統,並隨著時間在食物鏈中積累。由於目前尚未有直接證據顯示食用特定海鮮會對人體造成何種危害,因此,無論是聯合國或各國政府還沒有針對食物裡微塑膠的標準或規範。

各國有什麼法律限制或禁止微塑膠嗎?

目前已有許多國家禁止在化妝品中添加人造的塑膠柔珠(microbead)(中國稱塑料微珠)。美國在2015年通過的水域無柔珠法案(Microbead-Free Waters Act)。加拿大在2016年將塑膠柔珠納入環境保護法的有毒物質清單,而後在2017年禁用含有塑膠柔珠的產品。各國陸續禁止塑膠柔珠,包含英國(2017)、法國(2018)、瑞典(2018)、義大利(2020),以及紐西蘭(2017)。而亞洲的南韓(2017)和台灣(2016)腳步最快,中國(2019)與日本(2020)亦隨後跟上。(此為法令公布的時間,禁止生產與銷售的時間各國不一。)

歐盟在2018年通過的《歐洲塑膠策略(The European strategy for plastics)》,將微塑膠定義為未來需處理的挑戰之一。由於8%歐洲產生的微塑膠來自合成纖維紡織品,而全球從合成纖維紡織品釋出的微塑膠則高達16%至35%。爾後,歐盟委員會在2020年的歐盟循環經濟行動計畫中,將紡織品價值鏈訂為關鍵優先事項,規畫全面的歐盟永續紡織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