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rst flush! 久旱與強降雨後的河川與海廢

身為高雄與半個屏東人,多年以來,我都覺得自家門前的海廢類型跟別人不同。北海岸與中部常見的大塊頭保麗龍、大青蛙浮球與糾結巨網纜繩,在這裡都不常見,高屏海岸的優勢種,反而是體積較小的飲料杯、餐具與保力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2020至2021年中的大旱,送給我們一個解謎的機會。6月初時,氣象預報輕颱彩雲過境將為高屏帶來首波降雨。我們趕在警報發布、海岸線封鎖前的幾小時,在高屏溪河口兩岸約15公里範圍內的海岸,抽樣做了10測站垃圾現存量與100個點的面積密度調查,取得旱季的海廢基準。然後,在大雨過後的第二、四、六天,到相同的位置,再數了3次垃圾。同時,我們還在相同的時間序列下,跟氣象與水利單位的監測數值比對。猜猜看,我們發現了什麼?

我們完整紀錄了一場first flush(首次沖刷)的發生!數據展示,雨量高峰、洪峰水位與河口垃圾堆積的時間延遲現象。當颱風離開2天後,大量生活垃圾逐漸伴隨布袋蓮與各種陸地與水生植物,隨退潮後擱淺在河口與兩岸。顯示全國流域最廣、流量最大的高屏溪,與周邊河川(如東港溪),對高屏區域貢獻了多少海廢。

如果海洋是心臟、河川就是血管、垃圾就是…。

在海廢溯源與減量的路上,我們努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