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海院委託,本研究選定台灣西南部的主要河川-高屏溪,藉由降雨事件前後之漂流物釋放與收回實驗,以及調查河口兩側海岸廢棄物的垃圾量體、組成與分布,掌握河川排放廢棄物之輸送途徑與影響範圍。
我們利用低環境衝擊之木製漂流物,模擬人造垃圾於河川中不同位置、不同降雨情形下進入水體後,漂流至岸邊所經歷的時間、移動的距離與擱淺的位置,並紀錄發報浮標之軌跡與氣象監測數據。
結果顯示,距離河口1與2公里釋放的木塊,平均漂流3天、2公里後擱淺,77.1%仍滯留在河道兩岸。釋放時河川流速與釋放後4天的風向變化可能是造成漂流物移動較遠或較快的原因。但漂流物的厚薄尺寸差異,與小規模降雨所造成之河川水位上升,似乎未明顯影響漂流物的輸送。
本研究也發現,漂流物的擱淺熱點同時也是海岸廢棄物分佈熱點。針對上游可能的汙染來源分析後,執行團隊提出本實驗成果對極端氣候應變、環境教育推廣與政策發展的面向之應用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