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垃圾調查

新聞稿

垃圾比魚多?臺灣首度海底垃圾調查公開,淡水河口外海垃圾全球平均重量90倍

【2020/10/20,台北】每年127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相當於每分鐘就有一卡車的垃圾倒進海裡。世界經濟論壇推估,2050年海中的垃圾將比魚還多!澄洋環境顧問於記者會公開臺灣首次海底垃圾調查結果,發現部分樣點垃圾量比生物還多。最髒樣站位於淡水河口外海,垃圾密度每平方公里268萬件,重量6292公斤,高達全球平均重量近90倍。

自去年(2019)開始,澄洋環境顧問與國內海洋生態學者合作,每季於臺灣西海岸採樣監測,一年來共採集215次,總共蒐集近6000件海底垃圾,其中有83.3%的採樣有收集到海底垃圾。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說明:「臺灣西海岸平均海底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1,074件、重量102公斤,以同樣單位面積的重量相比,比起日本東京灣66.6公斤、韓國31至73公斤、中國沿海15.9公斤,臺灣西海岸密度明顯高於東亞鄰近國家,為全球平均密度的近1.5倍。」

過去文獻研究發現,進入海洋的垃圾,有94%沉在海底。海底垃圾分佈狀況極不平均,依海域地點不同,分佈範圍差異甚大。全球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公斤,主要集中在沿岸區域。

本計畫主要合作學者、正修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中山大學榮譽教授方力行指出:「海底累積的垃圾對底棲生物具有潛在風險,西海岸為臺灣重要的漁場,了解海底垃圾污染狀況刻不容緩。我們正在將海底垃圾的數據與各種生物、水文與環境因子交叉比對,希望未來可以找出海底垃圾的分布模式與關鍵因子。」

此次調查發現近六成垃圾為纖維布料,推測來自漁網、扁紗編織袋(如米袋、飼料袋、砂石袋);有三成為膜狀塑膠,可能來自塑膠包裝。多數漁網與布料纖維密度大於海水,而比海水輕的塑膠袋和塑膠膜,容易因長時間在海水中漂浮,造成細菌與藻類等生物附著(Bio-fouling)而抵銷浮力,沉入海底。根據海保署2019年統計海底垃圾清理量,西海岸清出的漁網量將近60噸,為海廢垃圾最主要項目。

英國從長達25年的海底垃圾監測發現,全國塑膠袋收費政策後讓海底廢棄的塑膠袋顯著減少。韓國亦從海底垃圾研究發現南部海域鰻管與網籠陷阱多,可能是漁民丟棄或遺失,因而納入漁具回收和清除策略,以及加強漁民教育。顏寧表示:「海洋塑膠污染是世界各國強烈關注的環境議題,長期與大範圍的監測資料能釐清海廢來源與時空變化,臺灣所在之東亞海域更是全球關注的污染熱點,我國應及早啟動相關監測,找出垃圾熱點與鎖定垃圾可能來源,進而從源頭減少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