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
全臺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呼籲政府應儘速管理廢棄漁網漁具
【2020/9/22,台北】據統計每年全球有64萬噸漁具遺失海中,估計每天就有800隻鯨豚因漁具纏繞受害而死。澄洋環境顧問與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合作,共同規畫調查,共有40位調查員走訪濱海19縣市海岸,紀錄廢棄漁具形式與尺寸,後再於東部15處漁港進行漁民訪談,綜合照片與訪談結果,製作全臺第一本廢棄漁具圖鑑。


調查發現,台灣海岸上有多種類型的刺網,對環境有纏繞、攝入、滲出與航行安全等負面影響。刺網易與礁石糾結或流失,最後成為海中鬼網(Ghost net)繼續在海中捕魚。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表示,「刺網的人造材料容易纏繞海鳥、海龜和鯨豚,造成器官受損,甚至導致死亡。今年臺灣首次發現藍鯨,但因繩索纏繞頭部導致無法進食,最後餓死沖上岸的悲劇。」海裡的廢漁具、漁網和漁線,會因藻類附生,使海洋生物容易誤食。而刺網上的浮子可能會滲出鉛、鎘等重金屬物質。另外,廢棄漁網也可能會纏住船隻螺旋槳或船舵、堵塞進水口,造成航行危險。
臺灣刺網漁業為沿近海最主要的家計型漁業;主營刺網漁業漁船7662艘、兼營2524艘,已占全國總漁船數量約一半。但大量使用的網具,可能因天候不佳、漁具衝突或意外丟失,成為海中廢棄漁網。根據海洋保育署統計2019年海底清理量,以廢棄漁網漁具占60噸,為海廢最大宗項目。在2019年臺灣活體擱淺海龜中,漁業誤捕比例約五成,另有一成來自廢棄漁網纏繞。[1]
國外學者回顧近20年、76篇文獻,40個物種、超過5400個個體曾被廢棄漁具纏繞。其中,55%來自廢棄漁網、35%為尼龍單絲線(如流刺網、釣線)。海洋生物因廢棄漁網、刺網纏繞死亡案例層出不窮,臺灣亦不例外。今年除了藍鯨之外,二月彰化一瓶鼻海豚身纏流刺網死於消波塊中,八月花蓮豐濱一綠蠵龜發現纏繞多種漁網擱淺死亡。
此次透過發佈「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期許未來進行更大範圍的漁民訪談與資料蒐集,以更加釐清漁具來源,以及其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同時,針對漁業署近期公告的刺網漁業漁具標示措施草案,顏寧樂觀其成:「國際上也認為漁具標示可減少廢棄漁具的產生,漁業署已踏出第一步,未來更需要漁民一起配合,才能減少幽靈漁具對海洋資源的傷害。」
[1] 海洋保育署(2020)108年年報,頁28。行政院海洋委員會。
「東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由此下載超連結: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V1YUQclgI_g4NBjvz2Iv6Dk-hhZcw1wt/view?usp=sha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