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漁業「白色污染」侵襲台灣海岸!東北海域塑膠微粒高過西南近20倍

2021/10/19 蘋果日報

台灣養殖漁業發達,但其產生的保麗龍廢棄物,卻攻佔全台海岸造成「白色污染」,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簡稱黑潮)調查四季海水表層塑膠微粒發現,東北和西南海域的保麗龍塑膠微粒,在夏季時都明顯高於其他季節,因此黑潮與澄洋環境顧問共同調查台灣西海岸廢棄物組成與來源,在今天發布《西海岸漁業廢棄物圖鑑》。

根據黑潮調查發現,東北海域的塑膠微粒數量在6月最多,每立方公尺有16.135個,西南海域則是每立方公尺有0.790個,其中保麗龍等發泡塑膠材質的垃圾占比最多,東北海域有16.7%、西南海域有81.6%,經過模式模擬也發現,如果西南海域有海漂垃圾出現,就有可能隨洋流北上,整個過程大約只需要2-3周就會到達東北海域。

澄洋環境顧問指出,養殖廢棄物分佈以西南沿海最多,尤其是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這4個有養殖牡蠣的縣市,有超過6成的海洋垃圾都是屬於養殖廢棄物,包括蚵棚、保麗龍浮具、塑膠浮球等養殖廢棄物,當中保麗龍浮具每年約使用20萬個、遺失或丟棄約3萬6000至6萬顆。

澄洋環境顧問表示,中國、南韓、日本都是牡蠣生產的大國,光是中國的生產量就佔全球86%,當中就產生大量的海洋廢棄物,根據統計南韓每年使用5000萬個浮具、廢棄380萬個保麗龍浮具,為沿海污染的罪魁禍首,日本每年生產500噸保麗龍浮具、使用2.6億跟牡蠣管、600萬片墊片,中國則是使用各式浮具,當中以保麗龍為最大宗材質。

至於這些牡蠣生產大國是如何管理養殖廢棄物,南韓政府積極輔導與教育漁民,鼓勵漁民研發環保浮具,同時補助漁民使用環保浮具,不僅如此,南韓政府還廣設回收站、普設清潔船海上回收,減少海洋廢棄物到處飄情況,日本則利用壓實機減少保麗龍體積、替代浮球、將保麗龍油化等解決方法,中國則是提倡使用HDPE、PET材質浮球代替保麗龍,也補助漁民更換。

不過在台灣目前雖然有在研發相關替代材質的浮具,但進度實在過於緩慢,澄洋環境顧問表示,雖然台南市、嘉義市已開始鼓勵漁民使用替代浮具,也規劃在2024年禁用保麗龍,但新的替代浮具,如EPP這類材質仍會像保麗龍一樣破碎,變成難以清理的海洋廢棄物。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表示,目前已推動淨海大聯盟,協助辦理清除海洋廢棄物,截至今年9月30日,累計召募各類船舶共4589艘加入環保艦隊、2953名潛水愛好者成為潛海戰將,並補助地方政府清除海洋廢棄物1422公噸。

另外,也在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苗栗縣、嘉義縣、高雄市等6縣市試辦廢漁網及蚵繩回收再利用,離島3縣市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則是試辦海廢保麗龍再利用,截至今年9月30日為止,已回收超過93公噸廢漁網及蚵繩、以及處理33公噸的廢棄保麗龍。(王重皓/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