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垃圾台灣、大陸寶特瓶最多 潛水員:堆如山清不完

2020/10/21 聯合報

環境顧問業者結合國內海洋學者昨公布台灣海底垃圾調查,發現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經常到基隆、東北角海域海底清除海底垃圾的潛水人員林祐平說,他們最近才去基隆潮境公園保育區海域,發現有大片寶特瓶垃圾,「怎麼清都清不完」。

基隆潮境公園海域是保育區,但海底垃圾仍然嚴重,林祐平表示,這個海域是保育區,常常來清海底垃圾,他們最近9月才又清一次,仍發現海底堆積如山寶特瓶等垃圾,因為只要一個潮汐過後就會帶來垃圾,「怎麼清都清不完,但還是要清」。

林祐平表示,海底的垃圾和潮汐、海流、地形等都有關係,出海港、內灣地形的地方都會有很多,潛水人員在清除海廢時都觀察這些特性,不過,清了之後過一段時間又會有,只能盡力清,清多少算多少,因為不清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造成魚類、海龜、珊瑚等的死亡。

林祐平說,他們清這麼多次及地方,發現以寶特瓶和廢棄漁網、漁具最多,寶特瓶來源主要是台灣,其次是大陸,日、韓也有,廢棄漁網也經常發現,這些垃圾成為一個又一個的陷阱,是海洋無情的殺手,一定要從生活中塑膠減量及教育著手。

環境顧問業者結合國內海洋學者昨公布台灣海底垃圾調查,發現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九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海底垃圾過去甚少被關注,外界多關注沙灘、海面等肉眼見海可廢。學者示警,海底垃圾不僅影響生態,進入魚類、浮游生物身體後,最後恐透過食物鏈被人類吃下肚。

英國研究全球每年有127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成4沉入海底,剩下6%才是沙灘、海面上肉眼可見的海廢,全球海底垃圾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公斤。這次國內調查西海岸八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平均有102公斤,密度約是全球的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