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報導者 文字/鄭涵文
台灣周邊海底到底積存了什麼樣的垃圾?又造成什麼影響?2020年,台灣針對海洋廢棄物調查,首度進入更前線的海底。不同於以往集中在海灘及海面的調查,海底廢棄物的盤點,成為了解海廢全貌極重要的一塊拼圖。
調查「海底廢」為何重要?
海底廢棄物調查的重要性,在於能釐清現狀對海洋生物的可能危害、排除海上航道安全的危險因子,進而擬定更為源頭的政策,進一步攔截或減量垃圾。
做出首份「海底廢」調查的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指出,英國監測海底垃圾25年,並發現在英國實施塑膠袋收費政策後,海底塑膠袋數量確實顯著下降;而韓國也因發現南部海域特定漁具遍布,進而發起漁具回收和漁民教育的政策,降低垃圾入海的機會。
因此,「調查」是環境恢復的第一步。
要得知海底廢的長相並不容易,全球也還未有統一的調查方法,至今多數報告皆以垃圾密度或件數為主要指標。
目前紀錄上最驚人的海底垃圾密度,來自西地中海的西班牙馬約卡島(Mallorca)南邊,每平方公里高達400公斤。而台灣西海岸的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02公斤,這個數字比日本、韓國、中國沿海現有的調查都更高些。
不過顏寧表示,各國調查方法不同,比較單一國家的逐年調查的數據,更具參考價值,也是台灣該持續做的。
初探台灣的海底垃圾相
2020年底,兩份海底廢棄物的初探報告相繼發表:一份來自民間機構澄洋環境顧問,另一份則來自工業技術研究院受海洋保育署的委託調查。
第一份調查主攻台灣西海岸,研究人員在2019年從北台灣八里一路採集到屏東東港,共搜羅215個點位的海底垃圾。每個站點撈起來後,都要先把生物和垃圾分離,才能進一步統計。接下來,垃圾會經篩選、淘洗、冷藏、挑揀、烘乾、分析和統計等步驟,一筆筆登入表單。
第二份調查則涵蓋12,400公尺的台灣海岸線的海底,用水下動線攝影調查16趟,勾勒出海底大致的「垃圾相」。
以下是兩份報告的綜合發現:
發現1:最髒採集點的垃圾總數,比生物還多 西海岸最髒點座落淡水外海,該點撈上來的垃圾,數出70幾個小型螺、貝類,和200多件垃圾。
發現2:河川出海口,易成海底廢熱點 此發現凸顯未來往源頭攔截垃圾,才是治理關鍵。
發現3:花蓮、彰化垃圾密度最高 兩份調查中,花蓮、彰化皆居垃圾密度高位。顏寧說,這和潮汐有極大關係,台灣東、西兩岸潮差最大的點正好就是花蓮、台中和彰化,潮來潮去,成為最終的垃圾堆積點。
發現4:大型漁網、漁具遍布 工研院調查計畫主持人方孟德表示,團隊在新北貢寮發現全長超過500公尺的大型廢棄漁網,龜山島附近也找到多張網。屏東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附近,則有特多釣魚線。
廢棄漁網和漁具5大危害
廢棄漁網和漁具除了反映台灣沿海的家計型流刺網漁法過度撈捕,也造成海洋生物的健康危害、海上航行的風險以及海水汙染。例如漁具長時間泡在海裡,原本製作時使用的化學藥劑、重金屬,都有可能被釋放入海。
台灣海灘、海面及海底廢有何不同?
由於海水流向、垃圾密度等變因,台灣海灘、海面及海底的「海廢相」大不相同。
澄洋環境顧問研究主任胡介申解釋,若垃圾密度小於海水,就容易往海面或灘上去,密度大的相對容易往海裡沉。
現今全球的人造纖維數量已多過天然纖維,它們的原料密度高,入海後就會漸漸沉入海底。另外,膜狀塑膠則會因細菌、藻類附著,抵銷浮力而往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