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膠污染在各地氾濫成災,不但是僅次於氣候變遷的災難,也成為千禧年後的公有地悲劇(tragedy of commons)。尤其是海洋廢棄物的塑膠污染議題,在近年逐漸成為全球關注的目標。管理公有地的挑戰重重,而政策規範、經濟與市場導向的工具,以及以地方為基礎的解決之道全都缺一不可。本文將回顧最早觸及海洋廢棄物的國際對話,與海洋廢棄物治理相關的國際公約,進一步討論區域性的夥伴計畫與行動方案,最後將檢視臺灣的海廢治理行動方案,以及臺灣在全球海廢治理的位置。
1960 年代中期,美國的科學家、漁民與保育人士,漸漸發現全球海洋出現可觀的海洋廢棄物,造成多種海洋生物因纏繞或誤食而死亡。種種擔憂,讓美國政府決定需對廢棄物問題有更深入的認識;美國在1984 年舉辦了國際工作坊,從科學與技術層面討論海洋廢棄物的問題,與對海洋資源的衝擊。讓工作坊也成為全球第一個討論塑膠廢棄物的國際大會。到第五屆(2011)的海洋廢棄物大會上,與會者共同宣誓檀香山宣言,隔年聯合國環境總署與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署共同發佈檀香山策略。
全球依循檀香山策略,產出許多國際與區域層級的夥伴關係與計畫。2011年UNEP領軍海廢任務小組,隔年的地球高峰會啟動了全球海廢夥伴計畫。2015年,海洋廢棄物議題被納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七大工業國亦發佈宣言,承諾將致力減少海洋廢棄物。2018年,聯合國推動全球的減塑平台,鼓勵各地發展清淨海洋行動。另外,各國也紛紛擬定行動方案,從全球的綱領落到地方的實際行動。台灣在全球治理海洋廢棄物的版圖裡,我們在科學研究的腳步慢了許多,也缺乏在地研究。不過,台灣的限塑政策與回收表現,已走在許多歐美國家之前。而由在地NGO組成聯盟的力量,促成NGO團體與環保署共同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在短時間內就推動政策與發佈行動方案,包括清晰的一次用製品減塑時程表,是其他國家十分驚豔的進展。除了政策的推進,台灣NGO活躍的能量,以及遍地蓬勃發展的淨灘和減塑行動,未來都有機會跟東亞區域的其他夥伴團體連結與分享,為社會帶來更多改變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