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標治本,河川垃圾管理新思維

中秋連假結束,網友上傳台南黃金海岸滿布煙火炮屑的畫面。水岸是民眾戶外遊憩賞景的最佳去處,但也常淪為垃圾棄置排放的地方。五日環團公布淡水河流域廢棄物調查成果,在二四二公里河岸上共紀錄十八萬公升的廢棄物,是台灣第一次大範圍針對河川垃圾分布的調查;主要垃圾類型以塑膠袋、塑膠瓶罐、免洗餐具為主,與過去淨灘數據一致,顯示河川是載廢棄物流向海洋的通道。

這幾年海廢成為國際熱門議題,去年底行政院頒布向海致敬政策,強調海岸線每寸土地都要有人清理。不過,海廢的上游來源—河川,過去卻較少人關注。同樣水高水急的日本,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二○○二年山形縣的NGO完成縣內最大河流「最上川」的快篩調查,公布河川垃圾熱點地圖,促使居民開始自發投入河川巡守、學校教導孩子不亂丟垃圾,地方政府也積極清理。三年後再次調查,發現非法棄置熱點減少九成一,從三百五十件減少至卅三件。後來,也間接促使日本政府採用相同的快篩技術,進行全國海岸廢棄物的調查。

過去筆者參與的海岸快篩調查,發現廢棄物分布極不平均,五成的垃圾集中在十%的海岸。此次參與淡水河河川廢棄物調查,也發現相似情況,九成的垃圾分布在九%的河岸上;河岸主要垃圾近六成為塑膠袋,越往上游,便當盒、飲料杯、菸蒂和菸盒出現的頻率越高。這些垃圾大部分外觀完整,顯示垃圾可能來自岸邊活動與周遭社區。

另外,在流域較隱蔽的河岸,均有發現大量垃圾惡意棄置與傾倒的熱點,類型包括整袋的家庭垃圾、廢棄家具或裝潢營建等廢棄物,一旦遇上暴雨或洪水,將全數沖往海洋。

若以日本經驗為鑑,透過河川垃圾調查,除了從源頭減少海岸垃圾,流域居民也能產生對環境的榮譽心而自發巡守和清掃,甚至周邊企業加入認養。河川垃圾問題看似單純,但管理單位權屬跟法令卻錯綜複雜。淡水河九年前即有跨部門的流域管理委員會,希望未來能結合民間力量進行長期監測與巡守,針對垃圾熱點與非法棄置地點進行清理,一起守護河川。

顏寧、胡介申(2020)治標治本,河川垃圾管理新思維。聯合報民意論壇(20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