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大選已大致底定,雖然川普在眾多環境議題屢遭批評,但對打擊海洋垃圾的行動卻是毫不猶豫。大家有所不知,海洋廢棄物是川普少數正面回應的環境議題,二○一八年美國通過治理海廢的法令「拯救我們的海洋法」後,今年推出2.0版法案,毫無懸念獲得一致支持。
海洋廢棄物是過去十年新興的環境議題,不但一舉登上國際的熱門研究領域,而因應海廢的減塑政策和產業轉型,更成為未來扭轉商業模式的關鍵。今年,施羅德投資集團、BMO環球資產管理與其他市場情報公司均表示,海廢為現行商業帶來風險,因而要求客戶盡早因應國際法令,減少一次用塑膠製品,或使用更多回收材料。但施羅德等集團也注意到,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缺乏可信的數據。在此情況下,長期的監測和大尺度的調查,不只可作為政策施行參考,亦是未來經濟策略的依歸。
上周中研院與台大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利用大數據運算分析一九九三年至二○一七年全球七大洋的垃圾分布,並將風阻與洋流納入考量,以全球尺度追溯垃圾分布動態與終點。他們發現,風與洋流會將海洋垃圾從亞熱帶堆積熱點,轉移到熱帶和極區,又以太平洋區最嚴重。代表台灣與亞洲地區面臨的海洋垃圾危害,比原預期的還大。
以近期最大的海洋災難-日本三一一大地震為鑑。地震後引發的海嘯,將大量的人造與自然物捲入海中。經過風與海浪的推波助瀾,陸續沖上美加沿岸。透過日本、美國和加拿大的科學合作與現場調查驗證,估算有七成海廢沉入海中,僅有三萬噸的海廢會被沖刷到溫哥華島周圍、約一千公里的海岸上。掌握海漂物上岸的地方後,日本政府於是委託美國政府和當地NGO,在阿拉斯加與加拿大海岸上集中清理。
面對海洋垃圾全球流布,台灣位處汙染熱區,我們需要長期監測海廢對環境與產業的影響,以科學調查數據為基礎,擬定有效清理計畫。去年發布的「向海致敬」政策,強調每一寸土地有人管、每一寸清潔有人負責,未來可透過海岸調查累積數據,評估與調整清理策略,讓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