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去5年台灣各縣市志工淨灘行動的數據統計發現,海灘垃圾前5名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這也是民眾最常用的塑膠製品。
荒野保護協會就發現,台灣22縣市的廢棄物處理場域幾乎集中在生活周遭,不論以焚化或掩埋處理,對健康與環境都造成影響,特別是不會分解的塑膠垃圾。而塑膠吸管,更因為不具備商業回收價值,每年消耗30億支,用完即丟後,若未經妥善處理,最終將流入海洋。
一次用塑膠製品都是來自於石油,雖然部分可回收,但因石油便宜,製造新品的成本較二次原料來得低。能回收的塑膠也是降級回收,須添加原生塑膠,耗費許多水資源和能源。很多民眾誤以為做好回收或垃圾處理就好了,但不能回收的塑膠吸管和其他破損的廢棄塑膠,常常是淨灘的重點垃圾,顯見台灣廢棄物處理系統存有缺失。
根據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的研究,隨著時間增長,掩埋場的容納量即將用罄,老舊的焚化爐處理量下降,這些現實狀況也讓環保署每年須編列更多經費處理廢棄物。因此,從經濟面或環境面來看,減廢是必要手段也是目前最有效也最快的解決途徑。
去年綠色和平與海湧工作室在基隆外海與高屏沿海所打撈到的微塑膠,判斷外觀及材質,可能是從瓶蓋、食品包裝、塑膠袋和吸管而來,過去海龜鼻孔裡卡入一根吸管的影片曾引發全球對於吸管是否是生活必需品的討論,若以台灣盛行的茶飲文化來看,不含固體的飲料以口就杯飲用就很方便,若能再進一步,以自備環保杯或水瓶購買,不僅能享折扣,也能減少一支吸管和塑膠杯的消耗。若非得使用吸管,則可選擇可重複使用的吸管,事實上,淘汰塑膠吸管對民眾的生活並不會有太大影響。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今年初發起支持環保署落實「2030年全面禁用吸管、飲料杯、購物袋、免洗餐具等4種一次性塑膠製品」連署活動,吸引超過1萬1000人加入連署支持。事實上,台灣學校的基礎環境教育已經做得很好,再加上每年有上百場的淨灘活動,顯示許多民眾和企業已意識到塑膠污染的嚴重性,願意從生活中改變習慣。像臉書上就有一個近17萬人的「不塑之客」社團,每天都有人分享落實減塑的成果。台南市今年夏天已有55家店家跑在政策前面,推動以口就杯或可重複使用吸管和容器,估計3個月可減少15萬支吸管。
科學家估算,到了2050年,99%的海鳥都會吃到塑膠,超過600種海洋生物會受塑膠垃圾影響,其中15%會因攝食或纏繞塑膠而成瀕危物種。而在台灣,一年就使用180億個塑膠袋、60億支寶特瓶、30億根塑膠吸管、15億杯手搖飲料,以及64萬套免洗餐具,後續引發的污染不容小覷。由環保團體與環保署共組的「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提出減塑行動方案,預計將在2030年全面禁用一次用塑膠製品,包括塑膠袋、免洗餐具、外帶飲料杯及塑膠吸管。
國際上,除了台灣是第一個推出吸管限用政策,歐盟、英國、印度與萬那杜也陸續宣布禁用吸管,時程甚至領先台灣。國際速食龍頭麥當勞,或是全美航空和阿拉斯加航空,也都率先停用塑膠吸管。台灣地狹人稠,無法再興建掩埋場或焚化爐,惟有源頭減廢一途可行,並在生產時納入循環利用、零廢棄的思維。減少塑膠吸管或其他用過就丟的塑膠製品不僅是全球環境趨勢,更是守護地球生態的不二法則。